(一〇九)古人周岁增年

(一〇九)古人周岁增年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绛县人七十三年》条云:“绛县人生于文公十一年,至襄公三十年,当为七十四年,而《传》称七十三年者,古人以周一岁为一年,绛县人生正月甲子朔,于周正为三月,至是年周正二月癸未,尚未及夏正月朔故也。仲尼生于襄廿一年,至哀十六年卒,亦是七十四年,而贾逵《注》云七十三年,正以未周岁故,与绛县人记年一例。《史记·仓公传》: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盖仓公生于冬末。”又《孔子生年月日》条云:“《史记》谓(孔子)生于襄廿二年,年七十三,则以相距之岁计之。”近钱穆撰《孔子卒年考》云:“狄子奇云:周岁增年之说,似未可泥。鲁襄公生于成公十六年,至九年为十二岁,是不以周岁增年也。绛县老人生于鲁文公十一年,至襄公三十年,计当七十四岁,而师旷止云七十三年,是以周岁增年也。狄氏论鲁襄,确矣。至绛县老人,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卻成子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谓是岁距前七十三年,非谓老人七十三岁。《春秋》昭二十四年,仲孙貜卒,服虔引贾逵云:是岁孟僖子卒,属其子使事仲尼,仲尼时年三十五。以周岁增年计,自鲁襄二十一年至此,仅得三十四,则贾氏亦以相距之岁计。窃疑贾逵以《公》《谷》载孔子生而《左氏》无之,故据《公》《谷》为说;而云年七十三,则本之《史记》,未曾细核。《左》昭二十年《疏》:服虔云:孔子是时四十一。四乃三字之误,则服虔亦自以相距之岁计。狄氏又谓《孔子世家索隐》云:孔子以鲁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十六年为七十三,若襄公二十二年生,则孔子年七十二,是以周岁增年也。然《索隐》之说,远在贾后,安知其不误据贾?乌从据《索隐》而逆定贾氏以周岁增年?又恶从据贾氏而逆定古人以周岁增年哉?”愚案:以周岁增年,或以相距之岁计,古人盖自有此两法,错杂用之,至劳后人之推校也。晋吏之与绛县人疑年也,绛县人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非故为是难晓之语以惑人,盖当历法未明时,从候草木之荣枯以纪岁,斯时之人,盖不知某年以某日始,以某日终,而以甲子纪日之法,则已知之,故于人之生,不能纪其岁,而徒累其日以为计。此自太古时事,春秋时非复如此,然习俗每沿之甚久,故绛县人犹不知纪年也。吏不知而问诸朝,则以是时朝市中人,已习用纪年之法,不复能据日数以推知其年之故。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此语不必牵涉历法,但以六十因四百四十五,得二万七千,其最后一甲子,尚仅历三之一,减去四十日,则为二万六千六百六十日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亥疑传写之误。故书当系一算式:二首即二万,六身即六千;下二如身,谓其下二位亦为六,犹今作二六六六耳。《左氏》之记是事,盖以见乡僻之人,犹有率古俗而与朝市中人不相中者。然此俗实非仅春秋时,至汉世犹有之。仓公言三十九岁,必尽三年,是其证。汉光武起兵时年二十八,崩年当六十三,而《纪》云六十二,二若非三之误,则亦犹沿古俗也。此法计算殊为不便,故历法通行后稍弃之,皆以相距之年计矣。

古人计数之法,有并本与除本之不同,亦足使后人疑不得实。《诗·天作笺》云:“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疏》云:“郑注《禹贡》,以为尧之时土广五千里,禹弼成五服,土广万里。王肃难郑云:禹之时土广三倍于尧。计万里为方五千里者四,而肃谓三倍,则除本而三。此云五倍,盖亦除本而五,并本为六也。”案《礼记·曲礼》:“生与来日,死与往日。”《注》:“与,犹数也。生数来日,谓成服杖以死明日数也。死数往日,谓殡敛以死日数也。”《仪礼·士丧礼》“三日成服”《注》引《曲礼》“生与来日”,《疏》云:“《丧大记》云三日不食,谓通死日不数成服日,故云三日不食。《孝经》三日而食者,是除死日数,故云三日而食也。”与来日即除本计,与往日即并本计也。古上溯高祖下逮玄孙为九世,是并本计。然《檀弓》“叔孙武叔之母死”,《注》云“武叔,公子牙之六世孙”,《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兹生庄叔得臣,臣生穆叔豹,豹生昭子婼,婼生成子不敢,敢生武叔州仇”,则亦除本计矣。《史记》谓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而与贾逵据《公羊》生于襄公二十一年者,同云年七十三,疑亦并本、除本,计法不同也。

《左氏》昭公元年,祁午谓赵文子曰:“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注》云:“襄二十五年始为政,以春言,故云七年。”《疏》云:“殷周虽改正朔,常以夏正为言,此春正月,故为七年,年末医和则云八年。”案此但援今人所谓足七年之例释之可耳,亦不必牵涉历法。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