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捡到宝了

在古代,在宋朝,这个时候的酒,普遍度数都不太高。

就比如武松打虎,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

一碗酒大概半斤左右。

算下来,武松整整喝了九斤酒!

在后世,一般酒量大的人,一顿也就喝半斤。

武松能喝九斤,要是后世的高度酒,那还了得?

那是真能喝死人的!

所以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酒度数不高。

正因为度数低,所以武松才能喝那么多酒,喝完还能打虎。

宁策打算用玻璃蒸馏器,把低度酒经过多次蒸馏,制造出纯净的高度酒,用来贩卖,谋取暴利。

高度酒,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地区,非常受欢迎。

喝点烈酒,在寒冬中,能活血,也能暖暖身子。

宁策预计,自己生产出来的高度酒,拿到辽国和金国去,肯定能卖个高价。

当然,高度酒在大宋也会很受欢迎。

在本地,卖高价也不难。

但宁策还是打算将高度酒,作为外销产品,

把大宋进贡给辽国的白银,再想办法赚回来。

思路确定后,接下来就好办了,按计划执行便是。

宁策在凤凰山待了两天。

眼看着各项事情都上了正轨,宁策打算离开此地。

七名将领里,梅玉这个和尚,为人仔细,也擅长搞社交,于是宁策把建设凤凰山的任务,交给了他。

反正宁策早已把一切都安排好,胖和尚照着做,就行。

此外,还留下金祯,毕捷和陆芳三人协助梅玉。

宁策准备带着鲁智深张宪孙安,以及潘讯,冯升,胡迈三员偏将,还有百名家丁,押送着大批宝贝,前往东平县。

郓州规模不小,下辖东平,寿张,平阴,阳谷,东阿,中都共六个县城。

宋江所在的郓城,并不属于郓州管理,而是归属济州。

济州下辖郓城,巨野,金乡,任城四县,比郓州地方小一些。

大名鼎鼎的八百里梁山水泊,一半在郓州境内,一半在济州境内。

这也是梁山好汉一开始能做大的原因。

双方都管,就等于双方都不管。

剿灭贼寇,又是个苦差事。

所以在郓州,济州都不爱管的情况下,梁山迅速发展起来。

东平县就是郓州的治所,宁策的官衙,也在这里。

谁知就在宁策打算出发的前一日,他收到了一件来自远方的包裹。

说是一件包裹,有些不太贴切,准确地说,是整整一马车的包裹。

来自杭州商老。

宁策当时正在山上欣赏他的财宝。

是侯君集的宝藏。

梁中书那十万贯生辰纲,在洞穴里时间比较短,沾染不了多少辐射,宁策打算直接把这些财宝充作军费,拿出来花。

但侯君集的宝藏在洞穴里放了几百年,一直被夜明珠给辐射着,直接拿出来用,很容易损伤人的身体。

把这些金银珠宝花出去,等于害人性命。

所以宁策命人在山上找了一块隐秘的地点,把金银珠宝都拿出来,放太阳底下晾着。

根据前世切尔诺贝利的经验,一般的辐射,经过时间的推移,在大自然的改造下,几十年也就消散了。

更何况夜明珠的辐射力,远远不如核电站。

所以宁策估计,这些金银珠宝在太阳底下晾上一年,风吹雨打,基本就没啥事了,可以拿出来直接使用。

站在山头,欣赏着被厚厚铅板围起来的金银珠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让宁策心里上得到了极大满足。

得知杭州的包裹来到,宁策匆忙带人下山,以后世取快递的急迫心情,迅速来到马车旁。

然后他开始拆快递。

宁策在杭州开了一间铺子,专门收购珍稀奇怪之物,平时委托商老代为打理,这些包裹,就是商老帮他收购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商老是个很谨慎的人。

每一件东西,都被包装的很好,外面还会写上出售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鉴定宝物这种事,别人也帮不上忙,只能宁策亲自动手。

奇形怪状的植物和石头,被宁策扔到一旁,这些都没什么用,还有些珍奇的香料和宝贝如珊瑚,玳瑁等,宁策对此也是不屑一顾。

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东西。

眼看车里的包裹已经拆了一半,宁策突然欢呼一声,双手举着一根黑黝黝的干枯枝条,站了起来。

这枝条看上去像是某种藤蔓,已经有些干瘪,看上去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在旁人看来,这根枝条最佳的去处便是火炉中,通过燃烧,释放出一点可怜的热量,便是它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宁策拿着枝条,爱不释手地反复打量着,双眼放光,右手如同抚摸心爱的女子一般,轻轻地摸在枝条上。

孙安见状,不禁一阵恶寒。

轻咳一声,孙安上前好奇地打量着这根枯枝,“大人,此乃何物?”

“番薯藤,有的地方也叫地瓜藤。”宁策头也不回地答道,“马上联系商老,问问他还能不能再搞到这种枝条,本官重金收购,有多少,收多少!”

这地瓜可是个好东西,古人不认识,但来自现代的宁策,当初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农活,对地瓜这种高产农作物,比较熟悉。

在华夏古代,老百姓起来造反,几乎百分百,都是因为吃不饱饭。

反正人都要饿死了,也顾不得造反是杀头大罪。

因为古代生产力很低,并且很多后世的高产作物,这时候还没有来到华夏,或是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种植,而地瓜,正是其中之一。

这时候一般的小麦,上好田地,风调雨顺,亩产也就二三百斤。

但地瓜可是能亩产两三千斤的高产作物。

也就是说,同样的土地,现在能多养十倍的人口!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宁策提前在杭州布局,收购珍稀罕见之物,正是为了收购像地瓜这样的,单个看不值钱,但大规模铺开种植后,却利国利民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出了地瓜外,宁策还想收购土豆,玉米,橡胶等高产粮食作物以及战略物资。

这些东西,都是目前的大宋所没有的。

留个店铺在杭州,可不是为了收购花石纲。

“这里还有一封信。”张宪眼尖,在包裹中发现一张白色信纸,急忙取来给宁策。

宁策仔细一看,上面正是商老的字迹。

信上写了地瓜藤的来历。

原来是一个番商卖给商老的,番商说,利用这根枝条,可以种植出一种非常高产的农作物。

这种农作物,在茫茫大海上的某个岛屿,大量种植,但岛屿上的土人,认为此物乃是神的恩赐,严禁将这种作物外传,这番商只得偷偷摘了一根枝条,将其栓在海船上,带回杭州。

但番商空口无凭,商老也不敢相信他,于是花费五十两银子,买下这根枝条,让宁策来鉴定。

商老在信中还写道,那番商如今就在杭州,宁策若想大量收购,只需来信通知他一声就可。

宁策见状,当即大喜。

毕竟一根地瓜的纸条,顶多也就种十几或是几十个地瓜来,大量繁殖的话,少说也要一两年。

若是能多搞到一些地瓜藤,等到明年开春,收成一次的收获,就足够当成粮种,马上推广到整个郓州地界去种植。

于是宁策命张宪写一封回信,声称愿出资五千两,让那番商尽量多弄回些地瓜藤蔓回来。

随即,宁策珍爱无比地将这根地瓜藤,放入怀中。

怀着激动的心情,他继续寻宝。

不过花费了半晌功夫,拆完了所有包裹,宁策并没有更多的收获。

但是没关系,仅仅地瓜一项的收获,就远远超过宁策之前投入的所有成本。

让宁策感觉十分超值。

然后他让孙安找了几个种田经验丰富的老农来,把地瓜藤蔓交给老农,让他们把藤蔓切成几段,埋到土里,浇上水,种植出来。

“大人,如今已是十月,马上就要入冬了,现在不是种植的时机。”一名老农提醒道。

宁策一拍脑门,心想自己是高兴坏了,居然忘了这茬。

不过没关系,谁说冬天不能种菜?

温室大棚搞起来,先把苗给种出来再说。

于是宁策大手一挥,马上命人搭建了一处暖棚,里面以火炉取暖,至于棚顶,宁策打算用平板玻璃来搭建。

这样可以让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秧苗上,有利于作物的成长。

虽然平板玻璃如今很贵,但宁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反正玻璃就是自己工坊产的,算起来成本无限接近零。

再说了,

粮食问题,花多少钱,都不为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